10月11日晚,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MAP 2025级临床与咨询心理(珠海)方向专业硕士见习动员会线上圆满举行。实践主管郭思慧老师主持本次会议,与教学主管彭建国老师、见习主管徐丽老师、前台主管于柠梓老师、班主任童松老师、2024级王蕾学姐及2025级全体临床与咨询心理专硕同学共同开启这段关乎成长的见习之旅。
虚己以聆:让生命照见生命
屏幕上一张张期待的脸庞,映照出对专业实践的向往。彭建国老师将“虚己待物”四字心法送给学生作为见习的智慧开始,引导我们放下预判和框架,犹如同空谷回响,全然接纳每一个独特的声音。不被固有思维限制,真诚地倾听自己与他人,以“空杯”心态迎接见习。
在实务中务实:每一步都作数
郭思慧老师结合环形图讲解“见习100➕实习100➕督导100”的培养体系,强调见习对于深化理论、深入生活的重要性。面对同学们关于“见习之后是否能够独立进行咨询实习?”“咨询时遇到困难,或者自己能力不足该怎么办?”的担忧,郭思慧老师回应,按照安排一步一步、稳扎稳打,一定能增长实务能力,同时全面丰富的督导模式,也会为同学们保驾护航。“成功不是跑第一,而是走好每一步”,是来自郭老师的美好祝愿。
把握知识,落地真实
徐丽老师明确见习目标,详细介绍见习内容和见习基地,并对见习做出具体安排与要求。从医院到社区,从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到教育系统,不仅代表了心理工作的不同形式和载体,也将成为理论知识和感性认识之间的桥梁。当她展示那本写满感悟的红色实践笔记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承,更是一代代师生对“人”的持续关怀与敬畏。新学期,写满记录的笔记本依然会在我们手中传递,记录我们与真实世界、真实生命的每一次相遇。
一言一行,皆是疗愈之光
郭思慧老师和于柠梓老师对前台工作进行了再定义,前台工作并非是简单的接待和信息传达,而是咨询关系的起点。当我们专注地倾听一次询问、温暖地回应一个眼神时,疗愈已悄然发生。咨询始于我们与来访者相遇的每一个瞬间,那些看似微小的善意,都可能成为照亮他人的光芒。
沟通、同理心、终身学习
咨询师最重要的工具,便是咨询师自身。童松老师的这句话点明了专业的核心。沟通能力、同理心、终身学习——这些不仅是需要锤炼的能力,更是我们以生命影响生命的途径。秉持利他的初心服务社会,方能让我们所处的世界多一分理解与支持。
走出校园:一场关乎“看见”的修行
学姐王蕾对见习给出了细致入微的建议,并结合自己的三段见习经历分享收获与感悟。社区、专科医院、综合医院,普通人群、儿童青少年、临床患者,既要将心理服务融入大众,也要透过诊断与疾病,用真心看见真实的人。我们将面对的,首先是一个鲜活的个体,其次才是其身上的“问题”。
在实践中,技术固然重要,但真正促成改变的,是咨询关系中那份真诚的联结。高压之下如何保持对职业的热忱?学姐的思考提醒我们:所有的体验终将内化为我们专业身份的一部分——多倾听、多观察、多询问,尊重遇见的每一个人,他们都是我们成长路上的老师。
祝福每位同学在这场关乎生命与成长的见习中,不仅收获专业技能,更收获对人性的更深的理解与慈悲之心。见习,是我们以专业服务社会的第一步,也是我们以生命回应生命的开始。最后,见习动员会圆满结束,师生们通过屏幕记录美好的留念。
供稿人:宁元
审稿人:徐丽、彭建国、张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