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声|名师访谈录--彭聃龄老师

发布时间:2018-11-15 作者: 浏览量:10593

被采访人:彭聃龄教授

简介:1935年7月生于湖南长沙。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教授。2011年10月退休。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系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普通和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心理学报副主编,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荣誉称号: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优秀教师

奖励:教育部科学与技术进步重大贡献一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5次)。国家级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次),北京市教育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次)。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著作:《认知心理学》、《汉语认知研究》、《汉语认知研究-从认知科学到认知神经科学》、《汉语儿童语言发展与促进》、《基础心理学书系》、《普通心理学》

 

采访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在读硕士  马律衡

 

1、您是我国心理学领域德高望重的专家,我们一开始学习心理学大都是使用您主编的教材,那么您当初为什么选择了心理学这个专业呢?

彭老师:简单讲就是服从需要,加上个人兴趣。我原来喜欢化学,特别想研究炸药一类的东西。1954年高考时,正赶上国家要开始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号召大家学师范。那时报考数、理、化的学生很多,很多人不愿意学师范,当“孩子王”。我们的中学校长参加过北师大教育系举办的校长培训,认为教育系很好,是教育界的“母机”,希望我带头报考,还把我推荐到省教育厅。一次厅长在全省毕业生报志愿动员大会上表扬了我和另一位同学,这样我就服从需要来到北京。那候,我对心理学的了解仅限于在书店看到过一本苏联的心理学教材(1947),只看了一下题目,随便翻了翻,谈不上有任何了解。到师大后,进了教育系学的校教育专业。教育系开设的心理学课程有《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和《心理学史》。我比较喜欢这几门课。课外,我学习了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类型活动学说。和教育系的其他课程相比,心理学对我的吸引力更大一些。心理学可以做实验,我也有兴趣。那个年代,学校很重视“专业思想教育”,学生不会轻易转系,只能既来之、则安之,好好学习。我坚持了下来,对心理学慢慢产生了兴趣。

2.您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您的研究领域吗?其中印象深刻的研究有哪些?

彭老师: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79年之前我主要研究知觉,1979-1981年间我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华盛顿大学进修两年,回来后逐渐转向了语言领域。在语言研究中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98年以前基本做的是行为实验,之后开始转向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

现在都讲论文的影响因子。对我来说,不是影响因子高的研究就印象深刻,而是研究方向改变时的研究让我印象更深,因为这时需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学习新的方法,结交新的朋友。我的第一个关于语言的研究是用眼动做的。1981年3、4月份,我在美国华盛顿大学心理系访问。事先跟一位教授有过通信联系。但真正做实验,从计划、实验操作、学习仪器设备,到写出初稿,一共只用了两个月,工作量相当大,很紧张。我原来做研究过知觉,没有做过阅读研究,也没有见过研究阅读的眼动仪设备,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学。当时的眼动记录仪体积很大,大约有两个书柜那么宽。进实验室后,教授只非常简单地介绍了一下,给了我一本操作手册,派了一位博士生协助我,让我自己去摸索。我研究的是双语阅读中眼动模式的比较,从设计、操作设备,采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都要自己独立完成。初稿出来后,和教授不断讨论修改,最后我作为第一作者、博士生作为第二作者、教授作为通讯作者,发表在《巴甫洛夫主义者》,一个生理学刊物上。第二个印象深刻的研究是回国后,和系里几位老师共同完成的一个研究:汉字识别的频率效应。81年回国后,我在知觉研究和语言研究间做了一个选择。考虑到语言的文化差异,我决定做汉语认知,与外国人相比,从长远讲我们具有较大的优势。做实验需要解决刺激呈现和反应时记录的问题。当时我们没钱买计算机,只好请无线电系一位老师,帮我们组装了一台Z-80单片机。我们的第一批实验就是用它完成的。结果出来后,我们在心理学的学术会议上进行了报告,大家觉得很新鲜。后来这些文章先后发表在《心理学报》上。到了1997年,认知神经科学开始在国内流传开来。我预感到它的强大生命力,便联合我们学校心理系、数学系、电子系、化学系和生物系的几位老师,筹建了北师大脑和认知科学研究中心。1998年我们决定做fMRI实验,但当时全北京市只有几家医院有设备,做一个实验,7-8名被试,少说也要花半年到一年时间。医院里没有做实验的设备,我们需要自己采购,或自己找人设计制作。每次去医院,研究生都要扛着计算机和显示器,非常不方便。有了数据,不会处理啊!只好又到处求人。好不容易写了第一篇文章,自己觉得很不错,直接投给了《Science》。没想到很快就被拒稿了,理由是“创新性不够”。后来才知道,早在1994年《Science》就刊登过一篇类似的文章,人家是研究记忆的浅层加工和深层加工的,我们只不过用汉字研究了语言加工中字形和语义加工的差异。这给了我一个很深的教训,研究时查文献不能只局限在自己研究的领域。还有一个问题,当时心理学界有些人对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还不理解,批评我们的研究花钱太多,没有用。这些话经常吹到我们的耳朵里,感到压力很大,这当然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3.您去年还在进行专硕的教学,现在也会参加大组会,是什么样的动力使您坚持不懈地为教育事业奉献呢?

彭老师:是因为年轻时接受过的教育。在小学,我们受到的教育就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中学阶段受到的教育是理想和志向教育,一个人的一生总要为社会做些贡献,不要虚度年华,不能碌碌无为。记得高三快毕业时,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理想。我当时的愿望是做一名化学家,虽然以后没有兑现,但这种教育留下了很深的影响。人这一辈子,不能单纯索取,应该做点事回报社会。我成了老师,就要把老师的事做好,尽到“传道、受业、解惑”的作用。如果我进入到化学领域,或者其他职业部门,比方让我去当厨师,我也会这样做的。道理其实很简单:既然这件事是我要做的,就一定要把它做好。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学科的兴趣,喜欢探索和思考问题,因此也愿意有机会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专硕班的教学和大组会无非是大家为我提供的一个机会。

4.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您都有哪些深刻的体会呢?对普通心理学的教学您有什么建议呢?

彭老师:一是要对学生负责。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我们,我们有责任把他们培养好。人才也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因而也是事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有人说要“爱”学生,这有道理。但我更喜欢 “要对学生负责”这个说法。教本科生是这样,带研究生更应该这样。现在有些老师“过度”使用学生,这不好。工作中我们会遇到一些比较好的学生,他们不需要老师花太多的精力和时间,但也会遇到一些不开窍的,对研究没有兴趣的,或整天找不到人的同学。每个人的专业基础、能力和表现不会一样啊。如何对待那些“不省心”的学生,对一个老师来说非常重要。我担心过他们,有时也很生气,甚至想骂他一顿出出气;有些老师还劝我“别管他们了,毕不了业是他们自己的事,与你没有关系”。但我最终还是选择了“负责到底”,而没有选择“放弃”。我要让他们做得好些,更好些,让他们能够顺利毕业,离开学校,走向工作岗位。他们将来的工作可能会与这段经历有关,我不能不管。在这些学生身上,你花的时间很多,但不一定能给你带来多少回报。另一点是,当老师的要有工作激情,要注意自己的人格感染力。特别是在讲课时,要满腔热情的传授知识,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能够领悟到一些东西。第三要教学相长,包括向老师学习和向自己的学生学习。从我的经历看,人生的前30年主要向培养了自己的老师学习,后30年主要向自己培养的学生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对普通心理学来说,重要的一个是“入门”,一个是“打基础”。入门就是要让学生喜欢这门课,了解这门课的意义和价值。打基础就是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现在大家都强调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这一点的确很重要。心理学这门学科相对年轻,受到的误解也很多,很多人都打着心理学的旗号,散布一些非科学的东西,值得我们警惕。这些问题也需要通过教学来解决。

5.最近《普通心理学》快要再版了,是什么让您有了出第五版的想法呢?

彭老师:每一次修订都是为了接近我们确定的教材建设目标,做到前沿性和基础性、理论性和实践性、严谨性和通俗性相结合。这次是第四次修订,出了第五版,其中第一和第三次修订最重要,两次修订基本上把教材的格局定下来了,第五版是教材的进一步完善。

6.第五版《普通心理学》有哪些特点?和之前的版本有什么不同吗?

彭老师:第五版和第四版的基本内容相同,但根据学科发展和教学经验,特别是根据“心理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的最新要求,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另外第四版的版面有些过时了,出版社推出了一个新的版面。所以版面更新加上内容更加完善,就是第五版的特点。此外我们还配合第五版教材编写出版了《普通心理学学习手册》,希望能相得益彰,相互促进,进一步“利教便学”。

7.在第五版《普通心理学》之后,您还有哪些后续的计划吗?

彭老师:争取在两年内出版第六版《普通心理学》。教材要与时俱进,要有自己的特色,不修订、不更新,就跟不上学科的发展,也会落后于国际教材建设的步伐。现在国内出版社引进了许多国外教材,这些教材有很多优点,需要我们学习、消化、吸收、借鉴,但国外教材也有一些问题,不符合中国学生的特点。教材有一个长期的历史继承性的问题,现在的教材基本脱离了文革前苏联教材的影响,但保留了传统教材的一些优点。我希望我们的教材能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加快修订速度,通过多次修订,使第六版教材能更加完善。另外教材作为一种系统工程,需要配备相关的辅助材料,如学习手册、课件、大纲等,这些也都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总之,教材要不断完善,没有最好的教材,只有在修订中不断完善的教材。

8.时代在变化,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伴随互联网长大的一代,那么您对现在的学生有哪些期待呢?

彭老师: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我觉得:第一,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父母和家庭的宠爱,他们受到的关心和照顾很多,在当今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很容易较多考虑个人的发展,洁身自好,眼光短浅,只顾眼前的利益。但离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就没有个人发展的良好环境。因此,希望大家在“学习好”的同时,应该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关心大局,关心未来,不要只关心自己和眼前的事情。第二点,希望大家做一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兴趣是推动一个人主动积极地探索世界的内部动力,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干有兴趣的事,热情会更高,更持久,更有创造性。当然,兴趣也可以培养,这和我们的自觉努力有密切关系;第三,要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不管做什么,都要尽力做好,知识和经验都要靠积累,要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追求不着边际的东西。第四,要珍惜时间。时间比金钱更加宝贵,但很多人不懂得珍惜它,人们浪费时间比挥霍金钱更加随意。很多事情没有时间就做不了,更做不好,珍惜时间和不珍惜时间会带来发展上截然不同的结果。

9.您还有其他想要跟我们分享的吗?

彭老师:要注意健康。人到老年,身体会出现各方面的问题,造成很多困扰。但健康要从年轻时做起,不要到老了再注意,就晚了。现在许多年轻人喜欢熬夜,这是不良的习惯,长期这样,对身体伤害很大。我们在大学毕业时有一句口号:为社会、为国家健康工作50年,不知道现在大家有没有这个决心。总之,健康非常重要,等你生病了,干不了事情了,就会知道健康有多重要啊。健康离不开锻炼,这几年我特别体会到肌肉锻炼的意义,身体上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肌肉出了问题。肌肉萎缩了,背就可能驼,腰和腿就可能痛,说话也就可能吃力了。要相信机体的功能是“可塑的”,也就是可以通过锻炼来得到改善。人是要“服老”的,这是自然规律。但很多人过早就“服老”,放弃锻炼,很可惜。放弃锻炼,就是放弃健康,这样身体只会越来越差。

 

下附相关书籍介绍:

简介:《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本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由彭聃龄教授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出版的《普通心理学》不仅是教育部推荐的高等学校面向21世纪课程的教材,也是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从1988年至今已经出版发行30年,成为心理学专业经典的基础课教材之一。

最新修订的《普通心理学》(第5版)将于本次培训会议与各位教师见面。此次修订以“心理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国标”)的最新要求为标准。全书共五编十四章,内容涵盖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感觉、知觉、意识和注意、记忆、思维、语言、动机、情绪、能力、人格、学习和人的全程发展等内容。《普通心理学》(第5版)全面更新了版式和封面,对含义模糊的概念进行了修改,删除了陈旧、重复以及难懂的内容,增加了新知识,使教材更加方便师生使用,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本书不仅是心理专业本科生的基础课教材,还是部分高校指定报考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重要参考教材。

简介:《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本科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为帮助广大读者正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在校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特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彭聃龄教授和陈宝国教授主持编写《普通心理学学习手册》。该手册与《普通心理学》(第5版)配套使用。《普通心理学学习手册》基于教材的内容,对重要的概念进行了新的解释,提供“变式”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基于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一些知识性的问题进行了解答;通过“知识链接”部分,增加了新知识,补充原教材的不足;通过“设计活动”,“测试练习”等部分,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普通心理学学习手册》与《普通心理学》教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它既可以帮助主、辅修心理学的广大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也可以为这门课的任课教师提供参考。

简介:本书围绕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展开,阐述了作者彭聃龄教授的成长道路、求学与治学经验、人才培养,以及学科建设的种种设想。

主要内容有:(1)求学与治学,主要介绍作者的成长过程、求学道路和治学道路;(2)人才培养经验,主要介绍作者培养研究生的经验和体会,包括指导本科生的经验和体会;(3)学科、课程和教材建设,主要介绍了作者对学科、课程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和体会。最后附录了杂志和媒体采访文章。全书80多篇文章约30万字,均出自作者多年来在心理学道路上选择与探索的心得体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简介:从1984年以来,作者彭聃龄教授培养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0多名,其中有的已经成为研究领域著名的学术带头人,973课题的首席专家,有的则成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骨干,也有的工作在企业和公司,担任着总经理、经理等重要角色。

本书由300多封信件组成,约20万字,展示了作者培养研究生具体进程中的经验和体会,以及科研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传授“做人之道”和“治学之道”是作者培养研究生的基本经验,这些经验像一条红线,贯穿在全书中。书中的每封信都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写出来的,从信中可以看出一位长者对学生的“循循善诱”,读来让人倍感亲切和生动。本书与作者的另一本文集《选择与探索》将起到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作用。

 

拓展阅读:

第二届全国心理学专业《普通心理学》任课教师培训班 第三轮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