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

探索发展中的文化心理学;人格理论建构的新思考——侯玉波副教授《文化与人格研究》主题报告

发布时间:2017-07-09

2017年7月7日下午,第一届全国心理学专业《人格心理学》任课教师培训班系列课程有序进行。今天的第一个主题是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侯玉波副教授主讲的《文化与人格研究》学术报告。

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蒋奖教授主持。候玉波副教授结合自身科研经历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文化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大五”人格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大七”理论的建构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侯玉波副教授授课 

侯玉波老师用中西方对“道歉”的不同理解引发了大家关于文化差异的讨论。在文化心理学家看来,文化是生活在同一地域内的人们的思想、信念及生活和行为方式的总称。文化作为影响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逐渐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

侯玉波老师指出:研究文化心理学首先要了解两个最基本的前提:一是人类生活受制于自身所生活的社会文化情境;二是文化本身又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结果。以往的文化心理学研究往往落于文化盲视或文化捆绑的窠臼,不是忽视了人类行为发展和表现当中文化的角色,就是将世界文化的共通之处排除在心理学之外,我们今后的研究应当避免这两个误区。

对于如何研究文化心理学这一方法论问题,侯玉波老师提出:在绝对主义、相对主义、普世主义这三种研究策略中,我们应当把相对主义的研究方法作为文化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思路。侯老师对研究方法的独到见解帮助今后有志于文化心理学教学与研究的学员们进一步理清了研究思路。

接下来,侯老师系统地向学员们介绍了西方“大五”人格理论的发展与建构过程,同时密切关注中国人“大七人格理论”。由于中国人具有不同于西方 “大五”模型的人格结构,侯老师就如何对待西方的人格理论和测量工具的修订以及如何推进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的进度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侯老师还以相关文献为理论背景,向学员们说明了中国人“大七”人格理论的产生、建立过程和未来发展前景。这些理论模型的提出为今后我国学者如何对待西方的人格理论和测量工具的修订以及推进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本土化的进程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学员听课现场 

侯玉波老师严谨的论述、渊博的学识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带来的文化心理学前沿问题也带给学员们更多启发。学员们认真聆听、快速笔记,展现了当代人格心理学教师群体勤思笃学的良好精神风貌。通过学习侯老师的思想,学员们进一步拓宽了学术视野,更多地了解到文化与心理学的密切关联,对文化心理学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心理学研究力量投入到青少年心理领域中来,为建设中国文化心理学做出更多的贡献。

文/王琦俐,野景岩

图/刘在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电话及传真:010-58808187

地址: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新主楼

Email: psych@bnu.edu.cn

邮政编码:100875

  • 中国心理学会
    微信公众号
  •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
    微信公众号
  • 北师大心理学部
    官网
  • 北师大心理学部
    EDP中心
    微信公众号
  • 京师心理大学堂
    微信公众号
© 2017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All Rights Reserved